台灣地震及颱風等天人災害來分析老屋翻新的必要性

Audio file
臺灣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與臺風頻發區域,地震、颱風等自然災害頻發,而老屋因建築標準老舊、結構老化等問題,在災害中面臨的風險遠高於新建房屋。從應對自然災害的角度來看,老屋翻新的必要性尤為突出,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:
一、地震災害下,老屋結構安全隱患亟待通過翻新解決
1. 老屋結構抗災能力不足的核心問題
臺灣地震活動頻繁,2024 年 4 月 3 日,花蓮海域發生里氏 7.3 級強震,這是臺灣地區自 1999 年 “9・21 地震” 後,近 25 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。屋齡 38 年的天王星大樓,在此次地震中整體傾斜已逾 60 度,像個即將碎裂在地的紅酒瓶。這棟 9 層高的赤紅色大樓,底部酒行等商鋪化為廢墟,部分玻璃破碎。花蓮消防部門表示,從早上傾倒到晚上八點為止,傾斜位移又增加了 5 厘米 。而屋齡超 30 年的老屋多採用早期建築技術,存在以下結構性缺陷:
  • 耐震標準落後:早年建築未納入現行《建築技術規則》中的耐震設計規範,梁柱配筋不足、牆體與主體結構連接鬆散,地震時易出現梁柱斷裂、牆體倒塌。例如 1999 年的 “9・21 地震”,大量老屋因耐震設計不足,在強震中化為廢墟,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。許多老屋的梁柱配筋僅能滿足當時較低的安全標準,在強震來臨時,根本無法承受巨大的應力,從而導致房屋整體結構的崩潰。
  • 材料老化退化:鋼筋鏽蝕(尤其是潮濕環境下)、混凝土風化導致結構強度下降,在地震搖晃中可能發生 “脆性破壞”(無預警突然坍塌)。以花蓮部分老屋為例,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,鋼筋外露且鏽蝕嚴重,混凝土也出現了大量的裂縫和剝落現象,使得房屋的承載能力大幅降低。在地震作用下,這些老化的材料無法發揮應有的強度,最終引發房屋的倒塌。
  • 非承重牆風險:老屋常見的空心磚隔牆、外掛磁磚等,地震時易因震動脫落,砸傷居住者或堵塞逃生通道。在 2025 年 1 月 21 日臺灣南部發生的 6.2 級地震中,部分老屋的外掛磁磚在震動中紛紛掉落,不僅砸壞了停在路邊的車輛,還對行人的安全構成了威脅。而空心磚隔牆也在地震中倒塌,堵塞了一些房屋的內部通道,給居民的逃生帶來了極大的困難。
  • 2. 翻新的抗災針對性改造
通過翻新工程可針對性強化結構安全性:
  • 耐震補強:增設鋼構支架、碳纖維布加固梁柱,或在基礎與主體間加裝隔震墊,提升房屋整體抗側移能力(部分縣市對耐震補強加補貼,最高可達工程費的 80%)。如臺北市的一些老屋在翻新時,採用了增設鋼構支架的方式,經過改造後,在後續的小規模地震中,房屋結構保持穩定,未出現明顯的損害。
  • 移除危險構造:拆除外掛磁磚、鬆動的非承重牆,改用輕質隔牆或加固連接節點,減少墜落風險。某社區的老屋在翻新時,拆除了外牆的外掛磁磚,並將空心磚隔牆更換為輕質的石膏板隔牆,同時對隔牆與主體結構的連接節點進行了加固處理,大大降低了地震時的安全隱患。
  • 管線固定:將老舊電線、水管從 “明線裸露” 改為穿管暗埋並固定,避免地震時管線斷裂引發漏電、漏水等次生災害。高雄市的一些老屋在翻新管線後,在一次輕微地震中,雖然房屋有一定晃動,但管線未受影響,保障了居民的正常生活,也避免了次生災害的發生。
二、颱風與豪雨災害中,老屋的防水、抗風缺陷需通過翻新彌補
1. 老屋在颱風中的典型風險
臺灣每年夏季受颱風侵襲,伴隨強風與豪雨,老屋易出現以下問題:
  • 屋頂與外牆漏水:防水層老化開裂、瓦片鬆動、窗框密封失效,導致雨水滲入室內,引發牆體發霉、電路短路,甚至浸泡地板家具。今年 7 月,颱風 “丹娜絲” 侵襲臺灣南部,台南市七股區溪南里一名 88 歲的吳姓老婦,因家中停電摸黑點蠟燭,不慎引發火災。其原因就是颱風導致房屋漏水,電路短路停電 。該地區許多老屋的屋頂防水層早已老化,瓦片在強風中大量掉落,雨水長驅直入,不僅造成了房屋內部裝修的損壞,還使得一些居民家中的電器因受潮而報廢。
  • 排水系統癱瘓:老舊排水管管徑細小、管道鏽蝕堵塞,豪雨時易出現陽台積水、地下室滲水,嚴重時倒灌至室內。台南地區在颱風 “丹娜絲” 過後,部分老屋所在區域因排水系統問題,積水深度達到數十厘米,居民家中的家具、物品被浸泡,經濟損失慘重。很多老屋的排水管由於年代久遠,管壁上積累了大量的污垢和雜物,加上管徑本身就小,在豪雨來臨時,根本無法及時排水,導致積水問題日益嚴重。
  • 門窗抗風不足:單玻璃窗戶、鬆動的木質門在強風下可能變形或破碎,雨水直接灌入,甚至因氣壓差導致結構受損。在 2022 年的一次颱風中,臺東地區一些老屋的單玻璃門窗被強風輕易吹破,雨水瞬間灌入室內,室內物品被淋濕,部分房屋的門框和窗框也因風力過大而變形,影響了房屋的正常使用。
2. 翻新的防澇抗風改造
  • 防水工程升級:屋頂重做 SBS 改性瀝青防水膜、外牆塗刷彈性防水塗料,窗框更換為雙層中空玻璃的鋁合金密封窗,從源頭阻斷漏水路徑(部分縣市對外牆翻新補貼可達實際工程費的 50%)。新北市某老屋翻新時,將屋頂換成 SBS 改性瀝青防水膜,外牆塗刷彈性防水塗料,在之後的颱風季中,房屋未出現漏水現象。
  • 排水系統優化:更換大口徑 PVC 排水管、加裝雨水收集裝置,清理或改造排水溝,提升排水效率,避免積水倒灌。高雄市一社區對老屋排水系統進行改造,更換排水管並清理排水溝,在暴雨時有效避免了積水問題,保障了居民生活。
  • 屋頂與陽台加固:固定鬆動的屋頂瓦片、加裝陽台護欄防風擋板,防止強風掀翻屋頂或吹落雜物。基隆市的一些老屋在翻新時,對屋頂瓦片進行了重新固定,並在陽台護欄上加裝了防風擋板,在後續的颱風中,成功抵禦了強風的襲擊,未出現屋頂瓦片被掀翻和陽台雜物墜落的情況。
三、災害後的逃生與救援便利性,依賴老屋翻新的空間優化
1. 老屋在災害中逃生的障礙
  • 通道狹窄或堵塞:早年設計的老屋樓梯狹窄、轉彎陡峭,且常被住戶堆放雜物,地震或火災時易引發踩踏或逃生受阻。在 2025 年台南七股區因颱風 “丹娜絲” 導致的火災中,就因道路狹窄,消防車進入困難,最終導致 88 歲老婦身亡 。部分老屋的樓梯間本就狹窄,一些住戶還在樓梯間堆放了大量的雜物,如廢棄的家具、紙箱等,使得通道更加狹窄。一旦發生災害,人員無法快速疏散,極易造成踩踏事故,後果不堪設想。
  • 缺乏應急設施:無緊急照明、逃生指示牌,或門窗鎖具老舊無法快速開啟,延誤逃生時間。在某些老屋社區,由於缺乏應急照明和逃生指示牌,居民在災害發生時陷入一片黑暗,無法辨別方向,找不到逃生出口。而老舊的門窗鎖具在緊急情況下難以打開,也會讓居民錯過最佳的逃生時機。
2. 翻新的逃生便利性提升
  • 空間動線調整:拆除樓梯間違建、拓寬通道至符合現行消防規範(寬度≥0.9 米),確保逃生路徑暢通。臺北市某老屋社區在翻新時,拆除了樓梯間的違建物,並對樓梯通道進行了拓寬,使得居民在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夠迅速疏散,提高了逃生的安全性。
  • 加裝應急設備:在樓梯間、臥室安裝應急照明燈(斷電時自動啟動)、煙霧報警器,更換易開啟的防火門鎖,提升災害中自救能力。新竹市的一些老屋在加裝了應急照明燈和煙霧報警器後,居民在一次小型火災中,及時收到警報並在應急照明燈的指引下安全疏散,避免了人員傷亡。
  • 無障礙改造:針對老年或行動不便者,加裝樓梯扶手、坡道,或在多層公寓增建電梯(部分縣市補貼可達百萬元),確保災害時能快速撤離或等待救援。桃園市一棟多層老屋增建電梯後,在一次地震演練中,老年居民和行動不便者能通過電梯迅速撤離,體現了無障礙改造的重要性。
總結:老屋翻新是臺灣應對自然災害的 “必要防禦工程”
臺灣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地震、颱風等災害的高頻性,而老屋因建築標準滯後、材料老化,成為災害中的高風險載體。通過翻新進行結構補強、防水抗風改造、逃生路徑優化,不僅能降低災害中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,更能減少災後重建的經濟成本。對居住者而言,這是 “主動避險”;對社會而言,是提升公共安全韌性的重要舉措。結合政府補貼政策推進翻新,可在降低個人負擔的同時,最大化抗災效果。
標籤 (Tags)